为轻工企业服务  为轻工企业家服务  为轻工行业服务

优秀成果:“研发工作室”组织管理模式催化赋能小细胞裂变大健康产业——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首页    管理创新    优秀成果:“研发工作室”组织管理模式催化赋能小细胞裂变大健康产业——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研发工作室”组织管理模式催化赋能小细胞裂变大健康产业

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在大健康产业外部环境的机遇下,为了配合公司市场多元化、全产业链运营的模式,解决传统研发职能组织架构所带来的信息沟通链条过长、研发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等问题,华熙生物自2018年展开研发组织架构革新的探索,以业务为导向,管理架构扁平化,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研发工作室,拓展研发思维,提高华熙生物研发实力,催化赋能以透明质酸为核心的生物活性物小物质,裂变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功能食品、功能性护肤品等大健康产业,全力打造生物活性物健康产业生态。

华熙生物充分授权研发工作室,将工作室带头人作为公司的创业合伙人,进一步加强研发人员自我驱动力;根据公司发展战略,打造独具特色的工作室文化理念,激励研发人员不忘初心,肩负使命;制定完善的研发工作室激励政策,成立华熙高研所,激励并培养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研发人才;建立华熙生物内部竞争与协作关系,打破组织间的壁垒,形成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加强研发工作室与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拓宽科研领域,通过外部力量解决技术性难题,提高创新能力;实行研发工作室内外部分享推广机制,拓宽科研视野。

通过“研发工作室”组织管理模式催化赋能小细胞裂变大健康产业这一模式的建立与开展,提高了华熙生物研发平台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带动了其产业发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企业简介

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熙生物”)成立于2000年,是全球领先的、以透明质酸(又名玻尿酸,简称HA)为核心的生物材料平台型公司,山东省首批、济南市首家独角兽企业,并于2019年11月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

华熙生物聚焦于以透明质酸为核心的有助于人类生命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透明质酸生产技术水平、产业化规模、市场占有率连续14年均位居全球第一位,全球市场占有率43%。凭借微生物发酵和交联两大技术平台,建立了从原料到医疗终端产品、功能性护肤品及功能性食品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成为全球透明质酸龙头企业。近三年累计销售收入超57亿元,利税超30亿元

华熙生物极为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整合全球顶尖研发资源,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和广泛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来保持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自主引进研发人员超过400人,在济南、上海、法国均设有研发中心,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建立了长期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柔性引进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40余人,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共同推动生物活性物、高端生物医用材料、功能性化妆品和功能性食品等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一、“研发工作室”组织变革创新实践的背景

(一)“大健康产业”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

华熙生物聚焦国家大健康产业,将透明质酸绿色制造技术及生产模式推广至其他功能糖和氨基酸生物活性物,应用范围涉及大健康产业中生物制药、创新型医疗器械、医疗保健产品、营养保健产品等领域。

当前,大健康产业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是很多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则要求,健康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按照规划,预计到2030年健康服务产业规模将达到16万亿,上升空间巨大。

(二)华熙生物“四轮驱动”,全产业链业务运营模式

华熙生物深耕透明质酸行业20年,依托科技力、打造产品力、塑造品牌力,扎根于功能糖与氨基酸两大类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持续提升B2B市场透明质酸等生物活性物原料收益率,巩固龙头地位;凭借在原料业务领域的优势不断拓展下游业务板块,发力B2B2C和B2B市场,引领大健康产业发展;形成了原料+医疗终端+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的“四轮驱动”的业务发展模式。

为了配合公司市场多元化、全产业链运营的模式,解决传统研发职能组织架构所带来的信息沟通链条过长、缺乏闭环管理,研发试错成本高等问题,华熙生物自2018年开始展开了组织架构扁平化革新的探索,以业务为导向,管理架构扁平化,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个人工作室,支撑生物医药、整形美容、功能性护肤品、健康食品等大健康产业重点领域终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开拓。

表1全产业链运营模式详解

(三)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满足人们对产品质量、功能等方面日益提高的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每个研发人员都有着巨大的研发潜力,而潜力的激发不仅来源于外部的行业竞争,也来源于内部的竞争,为持续增强研发平台的技术创新能力,拓展研发思维,提升产品的研发进程和质量水平,华熙生物研发中心施行研发工作室制的创新管理模式,催化赋能以透明质酸为核心的生物活性物小物质,裂变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功能食品、功能性护肤品等大健康产业,全力打造生物活性物健康产业生态。

二、“研发工作室”组织变革创新实践的主要做法

华熙生物自2018年起施行研发工作室制度,鼓励有想法、有担当的研发人员成立研发工作室,涵盖原料、药械、功能性护肤品、功能食品研发4大板块。

研发工作室成立需经过个人申请、规划研究方向和方案、研发管理委员会综合评估、人员竞聘等流程,通过成立研发工作室;研发管理委员会会同其他相关部门每年两次对工作室长中短期目标、项目执行质量、成果产出量、工作创新型等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给予定向辅导,查找原因并纠正偏差,对连续两个年度评估不合格的工作室启动推出机制。

(一)充分授权研发工作室,作为华熙生物的创业合伙人

华熙生物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研发工作室带头人,开展相关研发工作。公司将工作室负责人作为创业合伙人,赋予其高度自主性,充分授权工作室带头人在研发方向、组织人员设置、仪器配置相关的管理权限。工作室自主制定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研发方向及研发战略、制定研发工作室年度规划、负责工作室的人员管理及日常研发工作、直接向研发中心分管领导进行工作汇报,从根本上提高了研发人员的能动性,并以此不断地吸引外部高水平人才,保持团队的先进性。

近年来华熙生物全职引进了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周伟博士,清华大学王瑞妍博士、刘哲博士,江南大学王浩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张晓鸥博士等高端研发人才,成立了30余个研发工作室(如图1)。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研发+管理的复合人才,工作室负责人在管理过程中,创新思维活跃,项目研发定位准确,项目执行进程明显加快,多个项目取得显著研究成效,极大提升了内部作战能力和业务效率。同时,各工作室通过项目合作、顾问指导等形式,吸引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人才、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近30位顶尖人才,为科研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

图1 华熙生物研发中心组成架构

(二)打造独具特色的研发工作室文化理念

华熙生物注重打造研发工作室小环境内独特、利于创新发展、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各研发工作室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确立了具有工作室特色的文化和理念(如表2、图2)。如张晓鸥工作室立志做“生物活性物的淘金者与魔术师”,周伟工作室要做“工业尺度下人工合成生物系统的设计与构建”,王浩工作室的研发方向则是“小细胞,大工厂——合成生物学”。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研发工作室既有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又兼具创新、活泼、发展的活力,塑造了从小分子、小细胞到大工厂、大世界的胸怀和格局。

 

表2 个人工作室创新理念

 

图2 个人工作室创新理念简介

(三)研发工作室激励—人才培养职业发展双通道

(1)工作室激励政策

将OKR(目标与关键结果)与KPI(关键绩效指标)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根据工作室的项目完成目标、进度、成果(产品、专利、文章等),与其他工作室的协作情况、经验分享情况给予评价,在注重客观数据量化的同时,充分考虑基础研究项目的阶段性、长期性和成果不确定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同时施行以新产品研发为导向的科研项目考核激励和科研成果奖励的双重激励机制,将科研人员收入与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如表3)。

 

表3 个人工作室激励政策

 

(2)人才培养—成立华熙高研所

为配合实现华熙生物人才战略目标,挖掘培养适应研发工作室发展需求和管理要求的青年骨干,储备和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提供给研发人员继续深造学习的平台,提高研发工作室整体技术创能力,华熙生物成立华熙高研所。

华熙高研所已开展黄埔青年团课程及拟开展黄埔管理培训班课程,针对不同层级的研发人员进行长期或短期的课程辅导,由董事长亲自担任班主任,把握整体方向,明确学习目标,监督班级管理,指导学员学习过程,同时兼任讲师负责重要课程的讲授。授课内容包括领视野通识、精益创业、流程思维等方面。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及考核机制,严格按照制度实行课程培训及学习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并对培训效果进行持续跟踪,不定期组织毕业学员的交流分享,力求达到培训效果,提高研发人员综合能力,实现人才发展应用。

(四)研发工作室竞争与协作关系

(1)工作室之间相互竞争

工作室人员根据专业方向及技术领域,经过前期的产品市场调研、风险评估、成本分析、竞优势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具体实施规划,由研发管理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决定项目归属(合作开发/内部竞争),从而营造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合作氛围,激发组织活力。

(2)工作室相互协作

鼓励个人工作室之间的内部交流,通过经验分享会和不定期交流的形式鼓励工作室介绍自己的成功项目开发和管理模式经验,为其他工作室提供参考,把工作室之间的协作和支持作为KPI考核项。研发工作室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研发工作,贯穿产品开发全过程。如在“稀有氨基酸麦角硫因的绿色生物制造”项目中,王浩工作室负责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细胞工厂中构建天然产物的合成路径;陆震工作室基于工程菌开展微生物发酵控制机纯化工艺研究,建立稳定的生产工艺;杨健民工作室对其进行工程化放大研究,最终投入生产,通过三个工作室的相互合作,从而完成全过程的研发工作(如图3)。此外,上游原料工作室为下游药械、护肤品、食品研发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和定制化产品开发服务,根据终端产品对原料的质量、功效的特殊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产品研发。

图3 研发工作室间合作

加强研发工作室与事业部前台以及外部客户之间更为直接、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突破单一组织活动边界,形成多主体协同创新和产业转化的组织形态,打破自上而下的多层垂直结构,减少管理层次,提升项目推进速度,激发工作室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研发工作也完成了从研发单轮驱动,到“研发+消费者共创”的双轮驱动的转变,使得研发工作室的信息触手得到不断延伸和完整化,实现了从“需求洞察-概念创想-研发技术-工艺转化-产品触达-用户反馈”的链路传递(如图4)。

图4 基于科技研发的产业转化和市场转化平台示意图

例如,华熙生物首席科学家郭学平博士在与重点客户美国博士伦公司沟通的过程中,针对博士伦润明水凝护理液染菌导致使用者感染角膜炎这一严重产品质量事件,提出了将透明质酸添加至隐形眼镜护理液当中充分发挥其润滑、抑菌、安全保湿功效的构想。在郭博士的积极推动下,张晓鸥工作室会同功能性护肤品研发工作室、前台销售团队、中台生产工艺团队多次拜访博士伦公司的研发实验室和工厂,提供透明质酸样品及相关功效数据,与美国博士伦研发中心联手进行项目合作和产品开发,最终历时2年,开发出了使用透明质酸代替化学保湿剂的系列隐形眼镜护理液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因优异的舒适体验受到消费者认可,成功化解了博士伦的产品信任危机,在拯救博士伦的同时,含透明质酸隐形眼镜护理液产品的开发为整个行业开辟了新的市场方向,海昌等国产品牌争相效仿推出类似产品,国产品牌逐渐兴起并占领国内主流市场。

(五)研发工作室对外合作与互动

(1)研发工作室产学研合作

研发工作室在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了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联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全力打造生物活性物产业链新业态。先后和美国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不仅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发酵技术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基础研究合作(部分项目合作如表4),在多糖、氨基酸、生物表活类产品开发以及在皮肤健康和肠道菌群等领域的应用开发也开展了可持续性的合作,有力推动了糖生物学相关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速了科研成果的开发、孵育和转化。

 

 

表4 部分产学研合作项目

 

(2)研发工作室专家一对一合作

研发工作室拥有极大程度的管理自主权,可自主展开产学研合作,实施研发工作室—专家一一对应模式(如图5)。通过此模式,拓宽了科研视野与科研领域,有效解决工作室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了工作室研发效率,与华熙生物现有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更多的技术创新。

 

图5 部分研发工作室合作单位及专家

(六)研发工作室信息的分享与学术推广

(1)研发工作室信息分享机制

设立文献调研部,为工作室分享最前沿的研发及文献信息,也可以根据工作室的具体需求展开调研支持工作。每月与市场部、生产部举行对接会,就产品开发进展、技术工艺优化、产品生产工艺要求、客户使用反馈意见、市场销售情况、竞争对手等信息进行分享与讨论,了解行业动向,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实现全员参与信息的搜集与输入。根据情况搭建立体辐射的敏捷高效组织管理模式售跨职能项目组,打破平台、部门、岗位的边界限制,以目标或任务为导向,加强沟通,提升项目推进速度(如图6)。

图6  于各部门间信息分享的技术评估机制

(2)举办高端学术交流会

研发工作室坚持开放合作常态化,多领域化,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对关键技术、质量方法及新领域应用等内容展开深入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交流会、学术专题讲座等方式,借助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和实验室研究平台,就产品开发、成果转化、课题申报等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互动,支持科技人员成长,培养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申报组织的科技创新实力。

2019年、2020年,分别举办第一届“生物活性物·功能糖高峰论坛”及第二届“生物活性物·功能性生物材料绿色制造及应用高峰论坛”,次均20余位生物活性物领域专家作学术报告,近300名专家学者参会,就功能糖等生物活性物相关学术、产业问题展开多视角、跨学科的交流,探讨前沿学术研究和产品在细分领域的应用进展,为参会者提供交流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如图7)。

图7 研发工作室行业学术交流会

2021年,在济南举办首届“功能性食品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如图8),邀请相关产专家学者、产业巨擘、知名媒体人等,就国内功能性食品行业未来发展方向、透明质酸等生物活性物在食品中的应用与推广等展开探讨,赋能行业发展,实现全产业的共创共建与共赢。

图8 首届功能性食品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七)研发工作室项目管理机制

(1)研发项目管理流程

研发工作室针对性地建立制定了详细的研发项目管理流程(如图9)。规范了研发项目从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评审验证、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方位管理。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策划书、计划书,项目开发输入表、输出表,项目开发评审报告和验证报告,项目设计开发确认报告、和实验报告等。每月组织半月度及月度研发例会,由研发管委会委员、各部门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参加,对研发过程进行实时监督与把控。规范、完善、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预防与降低研发风险,确保产品设计开发处于受控状态,满足顾客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对研发关键点进行把控,根据管理流程进行选题立项的把控,建立立项流程管理制度(如图10)。

图9 研发项目管理流程图

图10 立项流程管理制度及关键点把控

(2)研发项目管理系统

引进“研发项目管理系统”(如图11),对项目执行进程进行全流程线上跟踪及指导,协助研发各级人员实时获取项目的执行状态、了解项目总体运行情况,建立辅助管理系统网络跟踪,明确项目责任工作室、责任人员、进度要求,并定期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实现项目管理的自动化和可视化,提高了研发项目管理的执行能力,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图11 研发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

三、“研发工作室”组织变革创新实践的实施效果

(一)研发工作室创新管理模式极大提高了研发管理水平

研发工作室的垂直化管理,省去了不必要的管理结构,使得管理变得更加迅速、高效。同时,伴随着公司研发人才激励、工作室竞争/协作、跨部门沟通交流、产学研合作、技术推广交流等多个方面的管理制度革新,工作室负责人在管理过程中,创新思维活跃,项目研发定位准确,项目执行进程明显加快,多个项目取得显著研究成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研发+管理的复合人才,极大提升了内部作战能力和业务效率,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核心竞争力和健康活力。

(二)研发工作室主要科研创新成果

研发工作室创新管理模式自2018年施行至今,研发进程明显加快,近3年每年研发项目均100余项;荣获中国专利金奖、中国好技术、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发表文章34篇,其中SCI 9篇,包含Nature Communications;授权专利82件,其中发明专利38件;同时承担1项国家“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2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1项山东半岛(济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项目及多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

(三)经济效益---近三年销售收入超57亿元

公司凭借研发工作室在以透明质酸为核心的生物活性物大健康领域的技术创新,实现多种生物活性物的绿色生物制造及其在药品、医疗器械、整形美容、护肤品、食品、工业用品的深度市场应用,近三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7亿元,利税超过30亿元,产品销售至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全球布局。近三年公司效益情况见下表。

 

表5 近三年经济指标

 

(四)社会效益--核心技术支撑产业拓展和市场渗透,推动医药、医美、化妆品、食品等大健康领域产业创新发展

华熙生物研发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实现了透明质酸发酵、酶切、交联三项产业技术革命,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极大推动了透明质酸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华熙生物通过实施研发工作室管理模式,进一步聚焦功能糖、氨基酸、植物天然产物、功能蛋白及多肽等生物活性物的绿色生物制造,并将其应用不断渗透至与人们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药品、医疗器械、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等领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健康、美丽、快乐的理念传递给消费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生物活性物绿色制造领域,开展基因编辑、代谢工程、酶进化改造等合成生物学关键技术研究,对生物体进行特异的、可控的和定向基因修改,从而获得目标产物。目前工作室构建的透明质酸基因工程菌实验室水平已达国际报道最高水平,在野生菌发酵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突破;并利用合成生物学相关技术开发了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取代了化学合成和动植物组织提取等生产方式。

食品应用领域,2020年独家获批透明质酸新食品原料资质,开创了透明质酸在国内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领域的应用先河,对关节、眼睛、皮肤、胃肠具有显著的保健和营养作用,将打开万亿级市场。医疗终端应用领域,开发了具有不同的粘弹性、内聚性及支撑性等性能医美填充剂,适用于不同面部老化程度、不同注射区域及层次,对于拓展多元化、个性化的透明质酸医疗美容市场将发挥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8日 11:51
0